沧桑巨变家乡路
陕西省监狱管理局老年大学 苏向东
一条双向四车道公路,从村子延伸到了60里外的县城。从蜿蜒曲折的“羊肠小道”,到宽阔平整的柏油路,从出行基本“靠双脚”,到现在的“抬脚上车”,从曾经的交通闭塞、偏远落后,到如今的畅通无阻。公路的开通,结束了祖祖辈辈交通不便的历史,村民们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远方,看到了外面的世界。交通兴则百业兴,大家络绎不绝地走出去了,出去上学的、打工的、做买卖的、寻亲访友的,村里的麦子、玉米、核桃、大豆、杜仲、连翘、柴胡也走出去了。有出去的就有进来的,村里的超市开张了,漂亮的铅笔盒,时尚的玩具,花花绿绿的糖果,摆满了货架。孩子们坐在崭新的多媒体教室,吃着国家补贴的蛋奶和营养餐,穿着城里买回来的新衣服,踩着滑板车甚至平衡车。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在互联网采购她们喜欢的东西,也不断向外直播推荐着村子里的农副产品,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平板洋房,一辆辆崭新的小汽车,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,无不诉说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,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和美好憧憬。而这一切巨大变化的背后,都源于一条乡村道路的沧桑变化。
1959年我在县城上中学。那时,村子到县城是一条仅能走人的“羊肠小道”,到了雨季,出行让人头疼,那个年代的雨水勤,三天两头一场雨。下雨后,步行都困难,由于都是黄粘土,下完雨,就像黏饽饽似的,穿着胶鞋都迈不开步,一步一个脚窝儿,往前走一步,向后滑半步,那种滋味没法用语言形容。最让我头疼的是周六放假,别人都是盼着回家,而我就是高兴不起来,因为回家的路实在太难走。每个周六,我都是早上五六点起来,爬过无数座山,翻过无数道沟,回到家都深夜了。记得有一次回家,遇到一只狼紧紧的跟在我身后,我急忙爬上一棵树,狼在树下看了很久最后无望的走了,我才跳下树一路小跑爬上那座陡峭的山坡。那时候吃的紧张,加之翻山越岭,每回一次家饿得眼冒金花,两腿酥软。
1965年,我考上了西北政法学院,但是回家的道路依然没有多大变化,每年寒暑假回老家都是早早起来,坐玉祥门到甘肃华亭每天一趟的班车,到了县城早已天黑,就找个旅社住一晚上,第二天又早早起来,沿着羊肠小道步行回家,到家时两只脚磨得全是水泡,疼的踩不下去,母亲看到后在一旁偷偷的抹眼泪。后来我参加工作,结婚生子,期间回去过几次老家。有一次,我和爱人带着女儿、儿子从县城到村子步行了近十个小时,返回县城时,弟弟用毛驴套了个架子车,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,结果架子车翻了,把爱人和孩子们全压在车底下。几十年过去了,往事历历在目,回想起那时吃的苦,受的罪真是一言难尽。
80年代后期,90年代初,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,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。老家来信说,修了一条县城通往公社的砂石路,听到这个消息,我高兴坏了,祖祖辈辈都吃过泥水路的苦头,如今要修砂石路,这是祖祖辈辈都没有过的事儿。由土路到砂石路,这是历史上的破天荒,听老家的兄弟讲,修砂石路的那些日子,大伙儿都自发地义务献工。路修到哪儿,不用人去召集,男女老少齐上阵,卸车的卸车,铺道的铺道,你追我赶,干得热火朝天。他们心里明白,这不仅是为自己修路,也是为后世子孙造福。后来我们借了个面包车,回去了一次,汽车走在颠簸不平的砂石路上,左右摇晃,结果轮子陷入深坑怎么也上不去,最后在周围村民的帮助下,才把汽车抬上来。
到了2000年左右,县城周边公路已是四通八达,一举告别了土路,彻底改写了村民行路难的历史,乡村公路连网,老百姓出行十分方便,这在家乡交通发展史上,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。
2013年,随着新时代的到来,村子的交通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,随着乡容村貌的改观,公路建设水平大幅提升,境内全是柏油路,乡村道路连网,实现村村通。10年弹指一挥间,乡村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土路—砂石路—柏油路,这是时代的发展,社会的进步。交通的巨大变化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,不仅村貌家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,人们离开村子外出上学、打工,做生意,然后又把外面先进的新思想、新观念、新事物带回来,反哺村子。
多少年过去了,一条路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历程,一条路浓缩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,一条路也成了家乡通往小康的幸福路。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乡村振兴全面发力,十年踔厉奋斗,十年高速发展,我们由衷的赞叹党的丰功伟绩,颂扬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,也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自豪。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,新时代真的像家乡村口飞驰的高铁,不仅让乡村道路绵延千里,一往无前,而且给我们每个人都插上了翅膀,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飞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