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发映初心 舞步踏新程
安康老年大学舞蹈艺术团的逐梦时光
安康老年大学 廖小兰
晨光熹微时,安康老年大学102教室便响起了熟悉的旋律。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4岁的老人,穿着整齐的练功服,随着节拍舒展肢体、旋转跳跃。他们是老年大学舞蹈艺术团的成员,也是“永远跟党走,奋进新征程”最生动的践行者。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与演出中,他们用银发丈量信仰的厚度,用舞步书写新时代的芳华。
热爱为帆,红色信仰在排练中扎根
老年大学舞蹈艺术团成立之初,成员们大多是退休在家的文艺爱好者。有人曾是单位的文艺骨干,有人年轻时便怀揣舞蹈梦,却因工作与生活的忙碌迟迟未能圆梦。当老年大学发出组建艺术团的倡议,大家不约而同地报名,只为在晚年找到一片能传递热爱、寄托情怀的天地,更想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,表达对党的感恩与追随。
排练红色主题节目,是艺术团不变的核心。为了排好《黄河大合唱》的伴舞,老人们主动查阅资料,一遍遍观看历史纪录片,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的抗争与坚守。73岁的边姐做过一次脑瘤大手术,而且膝盖有旧伤,长时间的蹲起动作让她疼得额头冒汗,却始终不肯休息:“当年红军爬雪山、过草地,比这难百倍。我们这点苦算什么?一定要把那种不屈的精神展现出来。”67岁的卢姐负责编排队形,为了呈现“红旗迎风招展”的壮观效果,她反复修改方案,在家对着镜子模拟动作,常常练到深夜。
有一次排练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,艺术团邀请了曾参加过牛蹄岭战役的老党员王大爷来分享经历。王大爷握着大家的手说:“我18岁入党,亲眼见证了家乡从土坯房变成小洋楼,从泥泞路变成柏油路。这首歌不是唱出来的,是共产党带着我们干出来的!”那天的排练,老人们眼中满是泪光,每一个动作都格外有力——我们跳的不再是简单的舞步,而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的深情回望,是对如今幸福生活的由衷珍惜。
奉献为桨,党的温暖在演出中传递
“只要群众需要,我们就去演!”这是安康老年大学舞蹈艺术团的承诺。多年来,我们的足迹遍布社区广场、乡村集市、养老院、学校,把精心编排的节目送到基层,也把党的关怀与温暖带到百姓身边。
重阳节前夕,艺术团到养老院慰问演出。我们为他们表演了蒙古舞、藏族舞、新疆舞、古典舞、模特走秀、诗歌朗诵、器乐演奏、独唱、快板等多种形式的节目。当《夕阳红》的旋律响起,艺术团的成员们走到老人身边,牵着他们的手轻轻哼唱,有的还跳起了舒缓的扇子舞。85岁的刘奶奶拉着队员的手哽咽着说:“看到你们,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。党还记得我们这些老人,真好!”演出结束后,大家没有立刻离开,而是帮老人们整理房间、剪指甲,拉家常,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。团长鼓励大家:“我们不仅是演员,更是党的政策宣传员、群众的服务员。能让大家感受到温暖,再累也值得。”
去年夏天,乡村振兴主题演出走进偏远山村。为了不耽误演出,我们凌晨5点就集合出发,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大巴车。山路颠簸,有人晕车呕吐,却没人抱怨。到达演出地点时,村民们早已搬着小板凳等候。当反映乡村巨变的舞蹈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上演,看到舞台上“稻田金黄”“大棚林立”的场景,台下的村民们热烈鼓掌。演出后,一位村民激动地说:“这舞跳的就是我们的日子!现在村里通了水、通了电,还办了合作社,都是党领导得好啊!”那一刻,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——我们用艺术搭建起桥梁,让党的好政策、新时代的新变化,以更鲜活、更亲切的方式走进百姓心里。
坚守为舵,奋进力量在时光中延续
岁月在我们的眼角刻下皱纹,却从未磨灭我们心中的热情与信仰。随着年龄增长,不少人身体出现状况:有人腰椎不好,便戴着护腰排练;有人听力下降,靠看队友的手势也能跟上节奏;有人家里有需要照顾的亲人,却总能协调好时间,从不缺席重要排练。
艺术团里的老党员更是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。68岁的张姐是党支部书记,每次排练前都会组织大家学习党的最新政策,把“党的二十大精神”等内容融入节目创作。她说:“我们虽然老了,但思想不能掉队。要让我们的节目跟上时代,让大家从节目里看到党的新部署、新作为。”在她的带动下,艺术团先后创排了《不忘初心》《幸福中国一起走》等多个贴合时代主题的节目,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韵味,又充满了新时代的活力。
如今,舞蹈艺术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,新老学员纷纷加入,甚至有年轻人来请教舞蹈技巧。我们常说:“只要还能跳,我们就会一直跳下去。跟党走不是一句口号,是我们这辈子的选择;永远跟党走,奋进新征程!”